电解蚀刻药水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金属蚀刻,其核心原理与作用如下:
一、基本原理
- 电化学腐蚀 在电解液中通入直流电,金属阳极发生氧化反应(如铜:Cu → Cu²⁺ + 2e⁻),离子溶解于电解液,同时阴极还原水分子生成氢气。
- 氧化膜破坏 针对钛等易氧化金属,需通过电解液成分(如氢氟酸)或预处理破坏表面氧化层(TiO₂)以启动反应。
二、药水作用
- 传导电流 电解液(如盐水、氯化铜溶液)提供离子通道,维持电路导通。
- 选择性蚀刻 通过调整配方(如酸性/碱性体系)控制蚀刻速率与精度,例如:
- 酸性氯化铜蚀刻液:含CuCl₂和盐酸,蚀刻速度快,可通氧再生。
- 碱性蚀刻液:以铜氨络合物为核心,适合精细线路,需补加氨水维持稳定性。
- 环保与再生 封闭式循环系统可回收铜离子(回收率95%-99.5%),减少废液排放。
三、关键影响因素
- 电流密度:通常0.5~5A/dm²,过高易导致表面粗糙。
- 温度:碱性体系需45~55℃,过高加速溶液分解,过低降低效率。
- 氯离子浓度:促进铜离子络合,提升蚀刻速率。

